愚人節(jié),各種小玩笑小把戲又開始漫天紛飛了。汽車消費市場里面的“好戲”也在不少4S 店、維修廠每天上演著。不少制造商、經(jīng)銷商、維修廠都成了賣方市場的“愚人”高手,不明就里的消費者常常被騙了還蒙在鼓里。蕓蕓車市,到底暗藏了多少貓膩?無傷大雅的玩笑尚可一笑而過,但汽車問題涉及金額動輒成百上千,廣大消費者著實是“傷不起”。為防范一些不良商家的忽悠招數(shù),不花冤枉錢,筆者就購車、修車、養(yǎng)車方面見招拆招,揭秘汽車市場背后常見的消費陷阱。
購車篇
招數(shù)一:低價精品高價賣
不少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,經(jīng)銷商通常會先報給他們一個很低的裸車價,然后打著“買車贈送萬元豪華禮品”的旗號進一步提高售價。很多人在高價買車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經(jīng)銷商贈送的往往是一些質量極為低劣的廉價產(chǎn)品,實際上只有幾百元的價值。例如一些普通的貼膜,銷售方卻當作高級防爆膜出售。忽悠之下,消費者常常會以高價買下這些所謂的“豪華配置”,在損失金錢的同時也為日后行車埋下了安全隱患。
拆招:
一般裸車的優(yōu)惠是很少的,商家往往會通過高價向消費者推銷劣質精品,填補差價。在選購有“大禮包”贈送的車型時,應首先向了解市場的朋友咨詢一下,或者親自去汽車裝飾市場看看這些“贈品”上的價值。買車時,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列出各項費用明細,明確合同中注明的裝飾和贈送的物品,并盡量要求商家直接將“禮品”折現(xiàn);同時還可以提出當場驗貨,對贈品進行價格評估,如果與商家承諾的價值相差太大,消費者可以退掉訂單,甚至拒絕購車。一般情況下,商家是會作出一定讓步的。
招數(shù)二:要提車需加價
加價提車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。對于一些關注度高或熱銷的車型,尤其是某些少有顏色,商家會為了吸引消費者下訂金,常會謊稱“有現(xiàn)車”或“××顏色的××車型幾天后就能到貨”。然而當你真正付了訂金要提車時,卻被商家告知該車已經(jīng)賣出,如果要提車就需要加價。
拆招:
專家提醒,普通消費者根本沒有必要去加價購買新車。消費者在訂車前,可以多問幾間經(jīng)銷商,確認是否有現(xiàn)車。如果商家表示有現(xiàn)車,最好能親自去看車。若實在多處經(jīng)銷商都沒有現(xiàn)車,不妨先等等,待到該車的關注度逐漸冷卻了再考慮購買。
招數(shù)三“定金”非“訂金”
一個越來越多經(jīng)銷商會玩文字游戲。定金和訂金,看似區(qū)別不大,一旦寫到合同上,其包含的意義卻相去甚遠?!岸ā弊执砜隙?、確定,具有法律效應,在消費者因為各種原因放棄購車的時候,簽訂了“定金”合同的商家是有權不退予定金的?!坝喗稹眲t不同,其里面含有商量成分,表示“有意向”,若消費者打算改變購車計劃,可以依據(jù)“訂金”合同要求商家退還已交付的金額。
拆招:
在與商家簽訂購車合同時,消費者需要看清合同的內(nèi)容,當面問清商家訂金可否退還,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寫入合同。同時要保留好相關的依據(jù),以便日后作為索取訂金的憑證。
招數(shù)四:買車就要上“全險”
在目前的車險種類中,只有“交強險”屬于交管部門強制性要求購買。但經(jīng)銷商往往會在消費者購車時,勸說給新車買“全險”。一般車輛各類捆綁銷售的險種有:車損險、三者險、盜搶險、人員險(司乘險)、油漆險、玻璃險、涉水險、自燃險、營運停駛損失險等。很多消費者由于不懂得各險種具體的含義,隨便聽信銷售人員的意見,把很多不必要的險買下,而由銷售店代為購買的車輛保險往往需要多花費不少錢。
拆招: